马化腾:移动互联应加快运用于民生领域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今年带来四个建议,其中,《关于运用移动互联网推进智慧民生发展的建议》格外引人瞩目。
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移动互联网连接“人”与“公共服务”
移动互联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6.49亿互联网用户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渗透率达到85.8%(高于全球平均的58%)。办公、娱乐、购物、学习、看病、理财等日常生活服务都能通过移动终端进行。
截至2014年底,各级政府在微信上开通了近2万个公众账号,经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也达到13万个。微信、微博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阵地;看病挂号、交通出行、交水电费、转账汇款……越来越多民生服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办理。
以广州市的微信“城市服务”功能为例,市民通过一个入口即可找到医疗、交管、户政、出入境、缴费、教育、公积金等17项民生服务,诸如户口办理等基础服务在手机上即可一次性完成,无需多次往返办事窗口。目前该账号已服务91万广州市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创新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模式、破解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新机遇。例如,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手机医生问答类APP通过在线问诊,远程即可解决患者30%-40%的咨询,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缺。再如,各类空气质量监测APP让每个人都能实时了解本地空气质量,发现污染空气的行为时,还能通过在线举报实现全民监督。车载智能系统、定制公交等应用的广泛普及对降低能耗、绿色出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响智慧民生实现的因素
虽然近年来移动互联在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应用较广且效果显著,但离实现智慧民生、信息惠民的最终目标,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例如,移动互联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价值和优势,各级政府还有待挖掘,部分城市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上,重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轻应用开发。马化腾表示,移动互联网融合创新已催生出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医疗、在线课堂等一批跨产业新兴民生应用,但在技术和业务标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缺乏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在民生领域,由各部门分别主导的信息系统对于开放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加上条块管理的体制原因,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较为普遍。相比之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将数据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4月,已有63个国家制定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数据在开放数据中占比最大。
马化腾建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制定政府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公安、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信用、社保、地理等与民生相关的政务数据向全社会开放。通过统一存储平台、集成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服务,形成面向民生的公共数据资源池,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同时,引导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平台企业和机构基于这些数据开发更多的民生类应用,并反向将进一步采集到的数据开放给公共数据资源池,形成全社会开放大数据的氛围和良性循环。
移动互联加快运用于民生领域
目前,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将为民、便民、惠民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
马化腾建议,各级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工作中,还应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的作用,把加快移动互联对于民生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从而统筹相关资源,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尽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但现有的一些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指标设计方面与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存在偏差。
马化腾认为,需加快建立适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切实把发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同时,产业环境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例如,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设面向三农的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创新三农信息资源采集方式,真正让移动互联惠及6亿农民。
再比如,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和开发者深化应用创新。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加大与软硬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的合作力度,深化移动互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